第441章 疑荔枝(1 / 2)

我妻薄情 青青绿萝裙 7946 字 2023-06-02

画舫缓缓驶入湖中,碧海蓝天,荷花竞放,岸边杨柳低垂,鸟语花香。

杨太太的宴会有序推进。

程丹若切身感受了一把最高等级社交的气氛,出乎预料,还挺和谐。

杨太太毕竟是老人了,她在京城社交场混了十几年,熟悉客人,客人也熟悉她的脾性。大家知道分寸在哪儿,自然比当初参加程丹若的宴席放松。

外间里,奶奶们拉家常:你生了吗?你孩子几岁了?我家有个亲戚到岁数了,有没有合适的人选?

姑娘们在聊天斗艳:我要画画,我要作诗,哼,你今天的衣服没我好看,听说你定亲了?她最近学管家了,不和我们玩,不理她。

里间的太太桌在……打牌。

摆了两桌,打叶子牌。

程丹若作为新人,肯定要努力展示自己合群的一面,加入其中,和张太太、赵太太、许太太打。

她先表示自己不太会打牌,拉杨二奶奶当外援。

既然杨家准备了叶子牌,可见是保留项目,杨二奶奶甭管以前会不会,进了杨家门肯定也学会了,帮她出主意看牌。

高官太太们打牌也是各有各的脾气。

许太太与人为善,打牌却有点慢,时不时就要被人催,张太太出牌却很利索,一看就是老手,赵太太机警,会给杨太太喂牌,匡太太是个急性子,打得快,后悔得也快。

王太太没参与,和辛太太说话,竖起耳朵一听,好么,又在聊婚事。

王家人口多,辛家不逞多让,每年都要为儿女亲事发愁。

当年王尚书是给王五、王六说亲,这会儿已经说到王大的女儿了。

辛家也不逞多让。辛尚书是家里老六,上头五个哥哥,种田供他读书,他千辛万苦考上了进士,就有义务提携侄子。

六房人,光侄子侄孙就有二十几口人,辛尚书将兄弟安顿在老家,把有出息的后辈带在身边。

京城地方有限,住不下太多人,好几个亲孙子都在老家,结果一来二去,被耽误了婚事,愁得幸太太都不养病了,出门物色孙媳。

程丹若暗中感慨,要不说身份,光看聊的话题,在座的和普通人家毫无区别。

从十几岁的小姑娘,到二三十岁的妇人,再到五六十岁的老太太,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烦恼。

真实又琐碎。

正因如此,要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出“有趣”的部分,就格外考验人。

她耐心地等待着。

又过了小半个时辰,她输了些钱,摆摆手说不打了,换另一位太太顶替,自己则走到窗边吹风。

徐徐凉风入室,吹走夏日的烦躁。

跟随画舫的几艘小船,有戏子在船头化妆穿戴,想来一会儿有戏可听。

就在这时,外间的碎语引起了她的注意。

“今年的荔枝特别少。”有位奶奶抱怨道,“前两年五月就有了,今年也就在我公公那边看见一盘。”

“你这么一说,还真是。”另一位奶奶附和,“往年这时候,咱们怎么都能吃上半碟子。”

眼尖的人压低声音:“今儿桌上也没有。”

“杨家没有,可不代表别家没有。”有个十来岁的小姑娘,喜滋滋地说,“我嫂子就给了我三颗。”

众人立马看去,她嫂子是个鹅蛋脸的年轻女子,忙解释道:“是我姐姐端午送回家里的,娘心疼我,让我拿了一盘回家。”

程丹若不太认得对方,瞄了眼。

杨二奶奶眼观六路,见她似乎在听八卦,笑着递上甜汤:“快开席了……这是许二娘。”

程丹若恍然,随即脑海中浮现出了一段话——“要是二娘不行,是不是还有三娘四娘?”

原来是这个二娘。

而其他奶奶们听了这话,知道好戏看不成了。

许意娘为郡王妃,得到荔枝的途径多得是,指不定就是皇帝赏的,许家有,杨家没有,也不是什么稀奇事。

众人转开视线,许二娘拉了小姑子:“休要轻狂,不过两颗荔枝,谁家吃不到?”

小姑娘扁扁嘴巴:“是她们说没有的。”

“好了。”许二娘板起脸,“小心我告诉母亲去。”

小姑娘不作声了,转头和姐妹们到楼下吃点心。

程丹若围观了全过程,对许、杨两家争风头的事不感兴趣,却有点好奇,荔枝怎么就晚了呢?

日头渐渐升高,众人转移到三楼的另一处船舱用膳。

夏季燥热,谁都不耐烦吃大鱼大肉,今日便以清淡凉爽的菜肴为主。

其中一道冰糖莲藕,嫩而鲜美,十分爽口,让她记忆深刻。当然,槐叶冷淘、鸡丝凉面、樱桃酥酪亦有滋味,所饮的碧芳酒则满口荷香,宜景宜情。

但最下饭的还是张太太的话。

她说:“这皮白瓤青的是什么瓜?”

“这是高丽香瓜,朝鲜来的东西。”杨太太笑道,“南边不常见吧?”

“两广还是吃云南香瓜多些,还有荔枝、芒果。”张太太似有迟疑,“京城好似没有。”

“有也是有的。”匡太太最快接茬,热情地解释,“荔枝容易坏,都是到了成熟的季节,荔枝树连根带土一道运,紧赶慢赶送到京里,正好能吃最后一口。”

张太太笑道:“原是这样。”

程丹若饶有深意地瞥了一眼。

南方进贡荔枝,虽说是太监们的活,做过总督的张友不知道?张太太不知道?她提这话题干什么?

要知道,张太太面对她时,固然有些傲慢,但不乏机变,亦有她的人生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