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0章 特奏名(1 / 2)

执政们纷纷离去,赵竑去了后苑散步,柳道闻莺,奇花异卉,脚踏青石幽静,耳闻流水潺潺,赵竑却是难见笑容。

士风萎靡,边事渐近,临安城却依旧是歌舞升平,似乎一切都是身外事。

他整天忧心忡忡,难道真是杞人忧天?

“陛下。”

负责本次科举的薛极过来,小心翼翼。

或许是注意到了赵竑眉头紧皱,薛极一路随行,却并没有吭声。

“薛卿,殿试之时,朕看的清楚,进士之中,似乎没有老者,甚至四十不惑者也寥寥无几。这又是为何?难道说,读书优劣也分年龄吗?”

终于,赵竑开口,依然眉头紧皱,心事重重。

“陛下有所不知,本朝除了科举进士,也有特奏名恩科。是以年长科举取士者稀少。恩科就设在三日后,陛下看看,到时要不要亲自主持。”

皇帝问话,薛极赶紧回道。事实上,他也正是为了特奏名殿试的事情。

北宋前期,凡获得特奏名者,不必再经殿试,即可授予出身。随着特奏名人数的不断增加,为了分出成绩优劣,以作为区别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,自北宋大中祥符八年(1015年)起,才有特奏名须赴殿试的要求,时间一般定在正奏名进士殿试的次日。

像这次设在三日后,也是因为赵竑对新科正奏名进士的“关怀”程序增多,时间拉长所致。

“特奏名恩科?三日后?”

赵竑反应过来,轻轻点了点头。

整日里日理万机,又挂念蒙军侵入西夏,他竟然把这件事给忘了。

“回陛下,特奏名也称恩科、恩榜。又有进士特奏名和诸科特奏名之分。由于获得特奏名的进士皆为老人,因而时人也称其为老榜。那些以特奏名身份获得出身的人,是朝廷赐予他们的一份恩典。”

看到赵竑似乎神游天外,懵懵懂懂,薛极赶紧仔细介绍了起来。

诸路进士参加过八次科举不取,年四十以上;诸科参加五次不举,年五十以上,许赴特奏名殿试。四五十以上,可是足足的老人了。

赵竑停下脚步,定了定心神,郑重其事问道。

“本科特奏名进士有多少人?所授何官职?”

国家之事,无论大小,关乎民生,都要认真对待。

“回陛下,特奏名进士人数众多,几可与正榜的科举取士人数相等。以本次科举来说,朝廷正奏取士386人,特奏名人数342人,占了进士人数的四成半之多。”

仿佛是为了给赵竑解压,薛极急忙解释道:

“陛下不必过于担心,特奏名进士们所授的官职,多为选官和虚衔,不予实职。”

宋代科举施行特奏名恩科,每榜所取人数皆不相同,少的数十名,多则上千名。历史上,两宋科举共录取了十一万人左右的进士,其中正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六万人,特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五万人,特奏名占了全部登第人数的约百分之四十五。特奏名人数之多,可见一斑。

“薛卿,特奏名的事情,你多说些给朕听听。”

薛极仔细介绍,赵竑才大概明白了其中的奥秘。

特奏名录取人数虽多,但授官却很低,甚至部分特奏名进士只有虚衔。不予实职。

朝廷正规科举取士,正奏名进士第一甲第一名,授予宣义郎(从八品京官)、签书大都判官公事;第一甲第二、三名授予承事郎(正九品京官)、知县;第一甲第四、五名授予两使职官(从八品选人);第一甲余人为文林郎(从八品选人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