蕲州。
少年道士落㣉人间,一手按在宁远肩膀处,後者猛然回头,道祖身形却已经自行消散。
十五境的神通,高过天外。
宁远这个十四境,都无法察觉到道祖的痕迹。
事实上,万年以来,飞升境多如狗,十四境也有许多,但无论怎麽翻那些老黄历,对於四座天下的最强者,都没有什麽争论。
只有这个道祖,没有之一。
当然,这个最强,只是说最会打架。
倘若撇开这个,那就有了诸多议论。
至圣先师丶佛祖,这两位十五境大修士,只是说打架能力稍逊道祖,在各自所在领域,都有通天之法。
修士厮杀,境界越高越难有个结果,十四境都难以彻底斩杀十四境,何况是十五境。
宁远震惊於道祖道法,但并不担心对方会拿自己如何。
人族修道,虽有万千条登山路,但每一人都只能选择其中一条,沿着这条路渐次登高。
倘若行至高处丶远处,因为道心不稳,偏离了原先轨迹,後果是极其可怕的。
为何山上人,最为注重修心?
就在於此。
打个比方,一位儒家圣人,饱读圣贤书,教化世人为己任,修身又修心,做了一辈子的圣人。
可要是到头来,这位圣人持刀杀了个寻常百姓,或者是个半大孩童,会如何?
都不需要有人制裁他,自己就会道心破碎,要麽跌境愧疚一辈子,要麽彻底堕㣉另一条路。
有句话说,爬的越高,摔得越惨,不无道理。
就连当初的齐先生,也跟宁远说过类似的话。
你宁远,来自剑气长城,出身不同,立场也不同,往後读不读万卷书,都无妨,但可以去行万里路,十万里百万里,越多越好。
齐先生说,书有黄金屋,但也算得上是心之牢笼。
人读了书,学会了一个道理,认可这个道理,就会被困在这个道理里头,读的越多,自身枷锁就越多。
把圣贤学问全塞进肚子里,一言一行都要斟酌许久,因为浑身遍布枷锁,一旦做错了事,违背了学过的某个道理,极为容易滋生心魔。
但要是没读这些书,半点学问没有,那自然乐得逍遥,百无禁忌。
糙是糙了点,但理是这麽个理。
宁远曾经在老龙城铺子时,与顾清崧就聊过关於‘天真’一事,顾清崧说,渔丫头倘若不喜,那就不用逼着她修行。
而等往後,少年若是再遇到相似一幕,既然有了前车之鉴,他就肯定会多费思量。
再好比当初算计蛟龙沟一事,那件事过後,蛟龙沟被文庙降罪,百年内不得离开南海,就有许多的所谓读书人站出来,声讨此事的不妥。
说什麽既然存在,就有其合理性。
有道理吗?当然有道理,还是实打实的硬道理,硬的很。
可转换视角去看,在宁远这个剑气长城之人的立场来说,别说算计蛟龙沟,杀一头元婴境……
就算是一剑荡平蛟龙沟,他宁远都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。
这就是一个立场问题了,剑气长城万年以来,抵御妖族,祖祖辈辈绝大部分都是战死南边,自然是天生的敌视妖族。
更别说,兄妹俩的父母,就是在战场之上,被妖族阵斩。
搜书名找不到, 可以试试搜作者哦, 也许只是改名了!